专家解读
“真厉害!现在排查肠癌,不用做肠镜都这么准确,通过检测大便DNA就能筛出问题。”怀集县妇幼保健院消化内科陈豪才主任感慨的说。
近日,怀集县妇幼保健院本院职工,经粪便DNA检测筛查阳性后做肠镜进一步检查,经病理活检后确诊其中两例为锯齿状息肉癌前病变,两例为腺瘤性小息肉。
早筛肠癌新技术、新突破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国家,目前癌症排名居第二位。有研究表明,消化道早癌及时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因此提高消化道早癌的发现率,是降低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社会和个人医疗负担的重要途径。
消化内科主任陈豪才介绍,肠癌早期通常没有明确的临床症状,往往患者感到不适就诊时,肿瘤多数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众所周知,“肠镜+病理活检”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的金标准。医学界大部分专家都主张,中国人应该在45岁甚至40岁前做人生的第一次肠镜。高危人群(超重、生活不规律、长期便秘、生活在结直肠癌高发区、直肠息肉患者、消化道肿瘤患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患者、久病未愈的溃疡性结肠炎、直系亲属中有患结直肠癌的人)则应根据实际需要更加提前。
然而,很多国人一听到肠镜就觉得可怕,抗拒肠镜检查。其实随着电子结肠镜技术的进步以及无痛肠镜技术的推广,现在的肠镜检查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但即使是有免费肠镜筛查,普通人群愿意接受筛查的比例也不足20%。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轻松筛查肠癌?事实上,目前临床上正在推广和应用的检测大便DNA就是一种无创的方法,价格也便宜。
筛出肠癌当“三早”
结直肠癌一般发生于结直肠上皮组织中,先向肠腔内生长,在其生长过程中由于异常增殖,比正常上皮细胞更易脱落到肠腔内并随着粪便排出。这些脱落的肿瘤细胞含有特殊成分(如发生了突变和甲基化的人类基因)可以作为肿瘤标志物,由于肠道肿瘤患者的粪便中会含有大量的异常增生的细胞和细胞成分,为粪便检测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粪便基因检测技术即通过肿瘤标志物来判断受检者是否可能患有结直肠癌或者癌前腺瘤,这为一大批不愿做肠镜的人的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且高效的方法。基因甲基化是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学改变,可直接导致抑癌基因的转录发生失活,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病过程,所以遗传学检查更能在早期起到筛查作用。
“近期在我院进行结直肠癌早筛的患者中,我们发现4例粪便DNA甲基化阳性标本,其中4例进一步完成了结肠镜检查,共发现2例锯齿状息肉癌前病变;2例0.5mm的小腺瘤息肉,均在检查时在镜下微创切除,达到了治愈效果,关键就在于早期发现。”陈豪才主任说。粪便DNA肠癌检测是国家药监局首个批准的sdc2靶基因检测,因其无创无痛、居家采样、准确率高等特点,适合做大规模的人群筛查。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适用人群1有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的人群(喜食红肉、烧烤、腌制、油腻食物等)2有消化道报警症状的人群(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便血等)3
有相关疾病现病史或家族史的人群(胃肠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有消化道息肉或肿瘤家族史的人群)
4
超重或肥胖人群
5不愿或不适合接受肠镜检查的高危人群6